邮编:315040
联系人:周小姐
电话:0574-87227134
传真:0574-89078138
邮箱:info@chinese-apollo.com
网址:www.chinese-apollo.com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光华路299弄6幢11号
期市行情:
周二,沪铜主力2409合约高开震荡,盘间涨势较为温和,截止10:15分休盘报价每吨73810元,上涨180元,涨幅为0.24%。今日早市交投氛围略显疲弱,下游买家因价格高企而保持观望态度,部分刚性需求者则趁低价机会入市补仓。持货商方面则坚持挺价策略,导致买卖双方对价格的分歧进一步加剧,市场成交活跃度不高。
国际方面,上周公布的零售销售、通胀和生产者物价报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担忧情绪。美联储即将公布的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及主席鲍威尔在杰克森霍尔经济研讨会上的发言,成为当前市场走势和投资者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9月启动降息周期,具体降息幅度则存在分歧,其中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77.5%,而50个基点的降息预期也占据了一定比例。美元汇率周一跌至七个月来的最低点,为铜价提供了额外的支撑。
在国内市场,财政部关于特别国债的回顾性声明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但并未对铜价产生直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其铜需求的变动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秋季传统需求旺季的临近,铜消费者开始增加采购量,为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支撑。同时,国内精炼铜生产商的运营率也在稳步提升,显示出行业内的积极信号。
然而,市场仍然面临着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全球精矿供应紧张导致中国冶炼厂产量环比略有下降,但同比仍保持增长;另一方面,国内需求则受到绿色转型带来的增量与房地产市场低迷、工厂活动萎缩带来的减量双重影响。这种多空交织的局面使得铜价走势难以预测。
数据显示,今日铜价转跌。长江现货1#铜价报73940-73980元/吨,均价报73960元/吨,较前一日下跌110元/吨。
综合来看,沪铜市场短期内将维持震荡反弹的走势。市场焦点将集中在美联储的政策动态上,特别是周三公布的上次政策会议记录和周五鲍威尔的发言。此外,国内终端消费的稳步复苏以及现货升水的缓慢上行也将为铜价提供一定的支撑。投资者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态和市场变化,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近期,中国铜市场经历了一场由出口高峰向内需复苏的显著转变。据8月19日的最新消息,随着国内需求的强劲反弹,中国上个月的铜出口量从历史最高水平显著回落,标志着市场供需格局的新变化。
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未锻造铜及其制品的出口量骤降至140,940吨,较6月的创纪录水平减少了40%。然而,即便如此,这一出口量仍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显示出中国在全球铜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今年前七个月,中国的铜出口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3%,进一步证明了其出口能力的增强。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国内买家对铜价快速回落的敏锐捕捉和积极采购。随着国际铜价在5月份创下历史新高后回调,国内买家纷纷抓住机会扩大库存,导致国内需求激增。同时,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仓库中堆积的中国铜也为出口套利提供了条件,但随着国内外价格差的缩小,这一套利窗口逐渐关闭。
展望未来,中国铜市场的供需前景依然充满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中国铜矿企业的产量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以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为代表的中国矿企总产量将超过全球三大铜矿商(智利国家铜业、美国自由港、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的总和,这将为中国铜市场的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需求方面则呈现多空交织的态势。虽然与绿色转型相关的购买量持续增加,为铜需求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低迷和工厂活动的萎缩仍对铜需求构成压力。然而,随着电网订单的增加和下游产业的逐步复苏,中国铜现货需求自上个月以来已有所回升。
在供应方面,尽管全球精矿供应紧张给中国冶炼厂带来一定压力,但冶炼厂仍努力维持生产,7月份产量较去年同期仍有增长。不过,随着精铜供应增速的收窄和需求的逐步复苏,市场供需关系有望进一步改善。
综合以上因素,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测,在四季度,随着境外库存累积达到峰值并开始减少,以及中国内需的持续复苏,铜价有望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这一预测不仅基于当前的市场供需状况,也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铜市前景的乐观预期。
据外电8月19日的报道,众多投资者正从铜市场撤离,转而采取观望策略,这一举动为现货投资者腾出了更多的操作空间。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对未来数月内,尤其是全球最大铜消费国——中国及其他地区需求可能恶化的深切忧虑。
麦格理分析师Alice Fox对此给出了她的专业见解:“当前,需求和精炼产量的最新动态已将市场推向了过剩的境地,而且这一情况出现得比预期更早。”她进一步预测,今年铜市场将出现26.5万吨的过剩,而到了2025年和2026年,这一数字将分别攀升至30.5万吨和43.6万吨。这一连串的预测数据,无疑为铜价的未来走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投资者们普遍选择了谨慎行事,他们担心需求的疲软将无法支撑铜价的持续上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以及新能源产业等铜消费大户增长动力可能不足的背景下,铜市场的未来需求前景显得更加不明朗。
不过,Alice Fox也指出,如果交易所库存能够持续减少,这可能会成为推动铜价在第四季度回升的一个积极因素。然而,她同时也强调,这种反弹的持续性将高度依赖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需求的提振力度。如果全球经济无法实现更快的增长,那么铜市场的过剩状况将持续存在,进而对铜价构成长期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铜价回落至8000美元/吨的可能性不容忽视。这一预测不仅反映了市场对未来需求的悲观预期,也凸显了当前铜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周一的交易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OMEX)的铜期货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上涨势头,这一表现主要得益于中国库存的显著下降以及美元汇率的下跌,两者共同为铜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截至收盘,COMEX期铜价格普遍上涨,涨幅在3.70美分到4.05美分之间不等。其中,成交最为活跃的2024年9月期铜合约更是以4.1805美元/磅的价格报收,较上一交易日上涨了3.7美分,涨幅达到0.89%。这一收盘价不仅标志着铜价在短期内的强势反弹,也创下了自7月22日以来的新高,显示出市场对铜价未来走势的乐观预期。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其库存的减少无疑为铜价上涨提供了重要动力。库存的下降意味着市场需求可能正在逐步回升,这对于铜价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元汇率的下跌也进一步推动了铜价的上涨。由于铜是以美元计价的商品,美元汇率的下跌使得铜对于持有其他货币的投资者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增加了对铜的需求。
除了基本面因素外,市场情绪的改善也是推动铜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一系列积极信号的释放,投资者对铜价未来的预期开始转好,这促使了空头回补现象的出现。原本押注铜价下跌的投资者开始买入以平仓,从而进一步推高了铜价。
从技术面来看,COMEX期铜价格创下近期新高,这可能会吸引更多买盘进入市场,为铜价的进一步上涨提供动力。同时,市场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如全球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贸易政策的变化等,这些都可能对铜价产生重要影响。
据8月19日外电报道,随着投资者从铜市场撤出,他们可能会在未来数月保持观望态度,这为现货投资者提供了机会。现货买家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最大消费国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需求将出现下滑,进而对铜价构成压力。
今年早些时候,由于预期铜供应短缺,基金大量涌入铜市场,推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价上涨。随着动能交易商的加入,铜价在5月攀升至每吨11100美元上方的历史高位。同时,大宗商品交易商也在LME买入铜,以履行他们在COMEX卖出的铜合约。
然而,此后铜价经历了近20%的下跌。这一跌势主要受到制造业活动持续疲软、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以及生产商和交易商将多余金属运往LME注册仓库等因素的影响。
麦格理(Macquarie)分析师Alice Fox表示:“最新的需求和精炼产量数据已将市场推向过剩状态,且这一转变早于预期。”她预计今年铜市场将过剩26.5万吨,2025年和2026年则分别过剩30.5万吨和43.6万吨。
Fox指出,如果交易所库存减少,铜价可能在第四季度出现回升。但她也警告说:“如果没有更快的全球经济增长来提振需求,那么2025年和2026年的更大过剩意味着这种反弹可能是短暂的。”她补充说,铜价可能会回落至8000美元。
实际上,LME期铜在8月初已经触及每吨8714美元的四个半月低点。这一跌势主要受到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担忧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剧了库存飙升和需求低迷带来的负面情绪。
中国是全球精炼铜的最大消费国,今年预计消费量约为2600万吨,占全球供应量的一半以上。然而,中国使用的大部分铜是用于家用产品的布线,并随后出口。因此,中国的国内铜需求面临不利因素。“如果剔除出口因素,中国的国内需求似乎很疲软。”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David Wilson表示。他也认为铜并不短缺,并预计今年铜市场将过剩15-20万吨。
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铜市场盈余41.6万吨。同时,LME注册的铜库存已经升至30万吨以上的五年高位,自5月中旬以来增长了约200%。大部分金属被运往了LME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仓库。
此外,必和必拓面临的长期罢工威胁也值得关注。智利的埃斯康迪达铜矿(Escondida)在2023年的铜产量占全球近5%。尽管该铜矿上周引发了供应紧张的担忧,但周日达成的协议已经消除了这种担忧。
然而,从长期来看,随着与人工智能和能源转型相关的新技术对铜消费的结构性变化加速,预计铜市场将出现短缺。嘉能可CEO Gary Nagle表示:“我们仍将铜视为脱碳的支柱。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可再生基础设施方面,铜的需求将非常旺盛。”
在全球宏观经济版图上,近期一系列关键数据与信号正交织出一幅复杂而微妙的图景,直接作用于铜价这一工业金属晴雨表的走势之上。纽约联储的最新就业市场调查报告如同一股寒风,揭示了就业增长放缓与求职人数激增的并行态势,这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疲软的直接体现,也悄然预示着经济增长动能可能正在经历一段调整期,在此背景下,美联储内部声音趋于一致,多位政策制定者,包括曾持鹰派立场的官员,纷纷释放出可能于9月实施降息的信号,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即时响应,也是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防性布局。市场对此反应积极,普遍预期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推动资金流动性,为包括铜在内的商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转向国内,7月份的零售数据犹如一股暖流,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内需市场的稳健表现,尽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犹存,但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为铜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
基本面层面,LME铜库存的持续下降,尤其是最新减少的975吨至308075吨,无疑为铜价反弹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库存的减少意味着市场供应趋紧,而铜价的回升并未显著抑制国内下游行业的采购需求,反而促进了库存的快速去化,这进一步验证了市场情绪的回暖以及需求端的积极改善。社库加速去库的现象,更是市场信心增强的直观体现,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铜价有望维持上行趋势。
综合宏观与基本面因素来看,当前铜价的修复性反弹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全球货币政策的潜在宽松预期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以及全球需求端的逐步复苏,为铜价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此外,市场情绪的好转与投资者信心的增强,也在推动资金不断涌入铜市,加剧了价格的上涨动力。
期市行情:
周四,沪铜主力合约展现出温和的上涨态势,截至10:40最新报价每吨73910元,上涨150元,涨幅0.2%。长江现货1#铜价报价73980-74020元/吨,均价报74000元/吨,较前一日显著上涨330元/吨。
国际市场动态:降息预期强化,美元承压
近期,美国劳工部对就业数据的修正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数据显示,就业增长弱于预期,这一信号不仅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将在9月政策会议上实施降息措施的预期,也导致美元及美债收益率双双走低。美元疲软为铜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提供了价格支撑,使得铜价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上行动力。
国内政策利好:以旧换新政策激活内需
在国内,政策面的利好同样不容忽视。自《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以旧换新政策正逐步释放其消费潜力。从汽车换能到家电换智,再到家装厨卫的焕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消费品质,也有效激活了内需市场,为铜等工业金属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发布,更是直接提振了铜等基本金属的需求预期,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
基本面分析:供应隐忧与需求改善并存
从铜的基本面来看,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也在逐步改善。虽然周度TC环比小幅走低,显示出原料供应仍存在一定的隐忧,但国内库存的去库幅度却在加快。同时,需求端的改善也是显而易见的。电网及新能源订单的好转、再生铜杆企业停产导致的供应收缩等因素都在提振精铜的消费。此外,冷料短缺也将限制国内产量的释放,预计从9月开始国内精铜产量或呈现下滑趋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铜价在国内市场上具备了持续上行的潜力。
市场展望:降息预期主导下的震荡反弹
总体来看,当前铜价的走势主要受到降息预期的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预期回落的背景下,降息成为了各国央行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而美联储的降息预期更是直接推动了美元走软和铜价上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LME注册仓库的铜库存仍处于五年高点,这反映出金属消费需求依然疲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铜价的上涨空间。
因此,对于当前宏观环境来看,铜价短期内有望继续呈现震荡反弹的态势,并可能维持在【73000-74500】元/吨的区间内波动。然而,将视角拉长至中长期,铜价的走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状况、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供需基本面的深刻影响。投资者在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谨慎态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对此,在未来的交易中,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晚间美国PMI数据等关键经济指标的变化,以及美联储政策动向的进一步明朗化。
全球金属市场呈现分化走势,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期铜价格于周四小幅下跌,主要受到美元自近八个月低点反弹的影响。尽管美元走强使得以美元计价的金属对国际投资者而言成本上升,但铜价的跌幅受到库存持续下滑及需求改善迹象的双重限制。
截至北京时间11:52,LME三个月期铜价格下跌0.01%,收报每吨9,259美元。与此同时,上海期货交易所9月期铜合约则展现出不同的市场情绪,上涨0.41%,至每吨74,060元人民币,显示出国内市场对铜需求持乐观态度。
美元指数方面,当日上涨0.1%,从周三触及的近八个月低点强势反弹,这一变动直接影响了金属市场的整体走势。澳新银行(ANZ)分析师Soni Kumari指出,尽管宏观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并未如近期市场担忧的那般黯淡,且铜等金属的基本面正逐步改善。她强调,库存减少是市场趋紧的信号,同时铜和铝的下游需求也有回暖迹象,这为金属价格提供了一定支撑。
此外,锌市场也表现出强劲势头。沪锌价格攀升1.45%,盘中触及7月18日以来的高位,而LME三个月期锌更是最高升至每吨2,870美元,为7月17日以来新高。外媒报道指出,由于精矿供应紧张导致现货加工费跌至负值,中国锌冶炼厂正面临减产压力,这一消息进一步提振了锌价。
在LME基本金属市场中,其他金属同样呈现出不同的走势。铝价上涨0.14%,铅价上涨0.26%,而镍价则小幅下跌0.35%。锡价表现强劲,上涨0.32%,报每吨32,800美元。国内市场上,沪铝、沪锡主力合约分别上涨,而沪镍、沪铅则出现下跌。
综上所述,国际铜价在美元反弹的压力下微幅回落,但基本面的改善为市场提供了支撑。未来金属市场的走势将继续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供需关系以及美元汇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智利法院裁定停止路障封锁
8月21日,智利法院针对卡塞罗内斯铜矿(Caserones)的持续罢工事件发布了重要裁决。该裁决要求举行罢工的工会立即停止封锁通往铜矿的道路及连接营地与工业区的内部道路。这一决定源于加拿大伦丁矿业公司(Lundin)向当地法院提起的诉讼,旨在缓解因罢工导致的运营受阻。罢工已持续一周多,工会成员约300人,占该铜矿员工总数的30%。尽管工会此前表示争端解决无望,但法院裁决为恢复矿场正常运营提供了法律支持。
全球精炼铜供应短缺加剧
同日,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月全球精炼铜市场继续呈现供应短缺状态,短缺量达23.11万吨。当月全球精炼铜产量为238.5万吨,而消费量则攀升至261.61万吨。这一短缺趋势在上半年持续扩大,1-6月全球精炼铜供应短缺总量累计达到11.63万吨。与此同时,全球铜精矿产量在6月达到152.37万吨,上半年累计产量为912.02万吨,显示出原料端供应相对稳定,但精炼铜加工环节仍面临较大压力。
铜业市场动态分析
卡塞罗内斯铜矿的罢工事件与全球精炼铜市场的供应短缺状况相互交织,凸显了当前铜业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罢工事件对矿山的正常运营造成直接冲击,影响了铜资源的开采和供应;另一方面,全球精炼铜市场的持续短缺则反映了下游需求旺盛与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
展望未来,铜业市场需关注多方面因素的变化。首先,罢工事件的后续发展将对卡塞罗内斯铜矿的产能恢复和供应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全球精炼铜市场的供需关系将继续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游需求变化以及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后,铜精矿等原料端的供应情况也将对精炼铜市场的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铜业市场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各方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昨日,国际媒体援引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全球铜矿开采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挑战。据风险咨询公司Verisk Maplecroft的分析,到2050年,全球约四分之一的铜矿项目将处于“高”至“非常高”的极端降雨风险之中,这一预测对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铜供应构成了重大隐忧。
该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预计将显著增加,直接威胁到铜矿的生产安全及可持续性。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刚果共和国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因其大量铜矿项目处于易受气候影响区域,预计将成为重灾区。
具体而言,Verisk Maplecroft的极端降雨指数评估了未来不同时间框架和排放情景下的降雨模式变化,发现当前已有19%的铜矿项目面临极端天气风险,且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攀升。极端降雨不仅可能导致工人健康受损、道路中断和矿区设施损坏,还可能对周边社区和供应链造成连锁反应。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铜矿开采大国,其受极端降雨威胁的项目数量尤为引人关注。到2050年,加拿大面临高风险的铜矿项目数量预计将翻倍,从当前的16个增至42个;而澳大利亚的风险项目数量也将从27个微增至28个,尽管增幅不大,但考虑到其铜矿项目的总体规模,这一变化仍不容忽视。
此外,墨西哥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铜矿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在墨西哥,高风险矿场数量预计将从2个激增至7个;而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受极端降雨影响的项目数量也将从3个上升到9个。
历史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智利、秘鲁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铜矿因严重降雨而被迫停产,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Verisk Maplecroft警告称,此类事件的重建成本高昂且耗时,对矿业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行业复苏构成重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项由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也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矿产资源供应的广泛影响。该报告指出,即便在碳排放迅速减少的乐观情境下,到2050年,全球超过70%的钴和锂产量以及约60%的铝土矿和铁产量仍将面临气候相关风险。这一发现进一步凸显了全球矿业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全球铜矿开采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保清洁能源转型的顺利进行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各国政府、矿业企业和国际组织需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